2020年,海风吹拂下的奉贤区柘林镇迎龙村迎来了几名青年人。他们怀揣着“打造乡村未来”的理想,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搭建出占地近50亩的田园综合体。咖啡吧、田野厨房、篝火晚会、特色集市、共享农场……从1.0到2.0版,逐步丰富的体验,吸引着游客前来观光休憩。

二十年前,农民往城里跑。如今,城里人开始往农村跑,甚至不少人过上“城五乡二”的生活。曾经有些落寞的乡村,在“田园牧歌”的消费需求下,等待着“运营官”带来新生。

迎龙村的周松团队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曾被当地人看作“傻子”,经历过现代与传统的碰撞,在开创“嵌入式”发展模式的同时,用实际经验表明:乡创,并非改造几座房子,搭几个帐篷那么简单。


(相关资料图)

“生长”起来的田园综合体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周松从事的策划培训事业受阻,二次创业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萌生。

一位研究乡村振兴的教授朋友推荐他到迎龙村转了转。彼时,这里已经创建为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经过规划治理的田园风貌,一下子就将他深深吸引住。“2.5公里长的河道,蜿蜒环绕村庄,滨水人家在河岸建有亲水小码头,田间是连片的碧绿稻田,令人心旷神怡。”

出生于安徽乡村的周松,本就有着浓重的乡土情结。正逢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他和团队成员们找准了创业方向,与正在寻求第三方运营力量的村委会一拍即合,决定打造集文化、旅游、体育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小森营地”,探索上海乡村的未来。

“苏浙地区自然禀赋优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相比之下,上海乡村显然要走不一样的道路。”他认为,发展的关键在于保留乡村自然生态和淳朴民风,将新的业态和功能嵌入到乡村原有肌体中,为城市消费群体提供不同的空间价值。

思路化为现实,慢慢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基于天然水系,以及大田风光,团队开设了皮划艇、骑行、露营等自然项目。通过土地流转,打造乡村咖啡吧、田野旁的厨房、小型农场,及各类亲子团队活动空间。

“保留乡村韵味,是我们改造的原则。”比如,乡村咖啡屋“森小咖”墙体以及内部吧台均为红砖墙体,一半是保留了原建筑部分,一半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新建而成。白色的外立面简洁朴素,与周围民居融为一体。到了夜间,昏黄的暖光亮起,更为乡村的夜增添一份静谧。

当营地配套逐步完善,团队又开始考虑加入场景化社交内容,增强用户黏性。正在国内兴起的共享农场随即上线,支付6000元年费承包一亩地,或者9.9元认领一块地,就可以感受当农场主的苦与乐。

又或者,修建菜田篱笆时,团队准备将木桩打入地下,村里的爷叔看到后情绪激动,表示“不能在家门口打木桩,会引发腿疼”,于是团队改用了其他材料,作为替代。

“要尊重当地人的习俗,把自己融入环境里去。”周松时常对团队成员说,不要以为自己是来做投资的人,就不把村民们当回事。

来自村委会的支持,也为项目落地“加了一把劲”。“村委会很看重项目投资,在我们与村民语言不通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帮助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解决双方的实际问题。”

营地的引流,让村民们把生活技能转变成能挣工资的生产技能,提高了参与感和获得感。烧菜饭、管理菜田、打扫卫生……两年时间里,项目已经带动30多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年服务人数达2万人以上。曾与村民语言不通的团队成员,开始跟村民们唠起嗑,逢年过节的时候,周松还会去看望村里的老人家。村民们有时也会过来转一转,和外来的这群青年人聊聊家常。

让服务走向“标准化”

国家层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支持,让周松团队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他们在迎龙村已经搭建起占地近50亩的田园综合体,延展出“营地+休闲农业”“营地+团建拓展”“营地+素质教育”“营地+乡村旅游”“营地+文创产品”“营地+体育运动”等生态系统。

“广阔的土地上有太多的机遇和空间,关键就是吸纳更多人才,成为美丽乡村的运营官。”周松认为,运营官既要懂营销,也要懂产品,深度对接城市人群的需求,在持续摸索中形成一整套成熟的标准化流程,用于向外拓展。

他一直记得这样一件事,曾有一名顾客租用场地,与公司客户商务洽谈,餐饮项目选择烧烤。营地考虑到投入产出比,烧烤定为自助式,材料准备好,顾客自己动手,有疑问可以咨询管家。由于顾客没有提前了解到这一情况,以为是酒店式全程服务,导致现场体验与预想场景产生出入。“经过这件事,我们对标准化服务的理解更深了,必须提前沟通好顾客的社交场景,并作出针对性的提示和告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