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个永远愿意收看的电视台吗?
之于我,大概就是翡翠台。
(相关资料图)
现在看电视的机会不多,但只要拿起遥控器,我总会习惯性跳到那个频道瞄一眼。
对,TVB 已经是破落户了。但即便如此,你依旧能在它身上瞧出曾阔过的痕迹——一种后生难以具备的品位。
更准确来说,是它所制作的节目,始终有一个更高的起点和水准线。
前些日子随意跳台时,我发现了他们推出了新综艺,名曰《成人教科书》。
一瞧名字就觉得内容不简单?
的确不假。且另一个关键点是,这是一档做给小孩看的少儿益智节目。
定位之大胆,肉眼可辨。
《成人教科书》这样的综艺,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为何 TVB 迄今仍有难以替代的特异性。不仅在于它路数清奇,更在于它始终拥有丰沛的创造力,及通过荧幕传达新锐观念的魄力。
在我看来,这档节目不光适用于心智未成熟的细蚊仔,也值得你我抄抄笔记。
《成人教科书》走的是短小精悍的路线,每集 10 分钟上下,由主持人洪永城领着一帮娃娃做游戏、侃大山,基本设置乍一看似与《智慧树》等幼儿节目无异。但,它一开始扔出来的四个主题就大到吓死人——
男女 生死 你我 美丑
" 成人教科书 " 这五个字很好理解,指的是长大成人前所需要学习的一系列必修课。可这些单独摘出来都够独开一间主题图书馆的终极之问,到底该怎么 " 教 "?
咱就从其中最尖锐的一个看:男女。
在这一课题的开始,是一场不设任何标准答案的研讨会,地点还贴地选在了户外——
因为,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从课堂和教科书中习得。
在小孩们看来,男性与女性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穿着?爱好?性格?发型?
可孩子们发现,无论哪种区分标准总会有例外情况,他们也总无法达成共识。
比方说,哪怕大部分人都认同男生更爱打架,也会有一个人反对——
男生是嘴上逞强,女孩才敢动真格!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并未给予任何指导和意见。他唯一做的就是挑事和添乱——
反驳他们的定论,诱导他们彼此的矛盾、乃至是和自己的矛盾。
哈哈哈真的好贱这或许是我见过最另类的课堂,几乎都有点不适应。因为我真没见过不提供任何具体 " 结论 " 或 " 意见 " 的课程。
全程下来,唯一没被驳倒的结论只有一项——
生理结构。
而除此之外,孩子们的原有观念都开始动摇了。绕了这么多弯后,论题本人呢?
不急,先放一放。《成人教科书》切到了普通益智节目最吃重的游戏环节。
且,依旧不走寻常路。
女孩们被带到场地,一位教练姐姐突然犹如长臂猿穿越树林般杀到眼前——
她们被安排体验自己觉得太 " 男孩子 " 的忍者运动。至于男孩这边,则有针线活、化妆、甚至带娃的体验课。看到这里,有人大概要嗤之以鼻了。不就是西方那套 " 政治正确教育 " 嘛,把性少数的思维灌输给 " 正常人 ",强行改变人们原生的观念。
但,所谓 " 灌输 " 意味的是立场。
《成人教科书》从未往孩子脑子里塞某个预设的立场,也不指正是非黑白。它只是让他们去体验自己不认同的东西。
比起口嗨,不如亲身体会,倒更有发言权。
到结尾,也的确没有一个孩子被强制 " 洗脑 "。喜欢玉桂狗的女孩依旧会因公仔而流泪,那个尝试了化妆和擦指甲油、对新形象还格外满意的男孩,仍选择不修边幅。
节目并没有强迫他们该干什么,而只是补充了新选项,提示他们可以干什么。
由此,孩子们也对自己的可能性有了新的看法——原来竞技类活动并非男孩子专属,女孩只要想赢,同样做得好。
做发卡的挑战中,手工最精细的反倒是男孩。而戴上亲手做的发卡的他,同赢了一场球赛一样骄傲。《成人教科书》并不限定他们的认知,反而在拓宽他们的认知。孩子们意识到,除了生理构造的本质区别," 性别 " 更多只是社会赋予的身份,且刻板的思维还会限制他们的选择和自由。人们真正的不同,其实不来自性别本身,而来自人们的偏见。
然而,光话题生猛就完了?不,《成人教科书》玩的远不止这。在一些课程的设置上,它的大胆程度让本怂蛋成年人都发怵。
最典型的,是紧随 " 男女 " 开讲的" 生死 "话题。
带他们走近自然、饲养动物,观察生命规律?
是蛮好,但还是小儿科了。《成人教科书》在新课开始,就带着孩子们写起了遗书和死亡证明。
孩子们常常面对的题目是," 你的梦想是什么?"
但这一节目提出的问题还更长远些," 你希望在什么情况下去世?"
现实主义的,写的是患癌症去世,因为病死最常见。
浪漫主义的,给自己安排了一出因太有钱被刺杀的大戏,死也要轰轰烈烈。
但也有还没长大就演当代打工人精神状态的——我觉得 28 岁已经活够了
我不希望这辈子天天打工
到 65 岁退休
你会发现,即便是小孩子,对自己的生命也会有完整的认知。当这个问题摆到他们面前,他们会思考自我的价值,衡量生活的重量,试图给出一个恰当的答案。而这个时候,他们也远比回答 " 梦想 " 要更实际,更深思熟虑。有时只有预设了终点,你才会去思考前面的每一步。
而生死学的下一实践则更是重量级。
一个女孩,亲自策划、举办了自己的生前派对,满场的照片记录下了她目前的人生高光,亲友也穿着白色衣服悉数到场。
尤其入戏的还有亲爹亲妈,一番发言堪比追悼现场。
在东亚文化里,搞这种活动显然是不大吉利的。但对于主人公而言,这却成了她少有的,可以反思才刚开始的人生旅程的机会。
在认真审视 " 生前 " 时,她比台下的大人都更冷静、理智。另一位小朋友,还在节目中亲身体验了 " 死后 " 的过程。
——可不是普通的模拟。他直接躺在了棺材里,还让遗体化妆师给他化了个入殓妆。
在我们看来,这简直是惊魂现场,搞不好得留下童年阴影。但其实在未谙世事的小孩眼中,葬礼并不与 " 恐怖 " 相关联。单纯的少儿心事,反把这当作难得的体验。
人们直到近几年才意识到殡葬行业受到的歧视,开始给他们科普、正名。可歧视和误解不是天生就存在的。
看看还未被社会话语侵染的小孩,他只觉得化完妆自己变靓了,哪里在意化妆师姐姐平时是给谁化妆?
化妆之后我变漂亮了
其实说到底,大胆、生猛只是《成人教科书》的表象。其更深层的魅力,在于它破题的方法——
不靠嘴去讲道理、教知识,而是带着小孩直接体验生命里的重大母题。
而当孩子们越过了社会给予的偏见和所谓 " 保护 ",你也会看到,他们表现得远比你我要更勇敢、智慧、包容。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成人教科书》不只是一档幼儿节目。在它和这些孩子身上,作为成人的我们,同样可以学到一种开放的眼光,坦率面对未知的心态。
甚至,补上从前没机会上的那重要一课。
一档好的少儿节目,或者说任何一档好节目的标准是什么?我无法给出一个面面俱到的答案,但我会坚持一个基本理念:开放性。
人的思维是所处的环境塑造的,若我们身边充斥的只有各种偏执、狭隘、自以为是的观点,那么其所能培养的人格大致也绕不开这些特质。
《成人教科书》则属于类型节目中称得上激进的那一类。
在讨论生命意义的一节,主持人拿出一系列生物的照片,询问小朋友是否可以杀死它们。
被视为害虫的蟑螂老鼠,作为食物的牲畜、可爱却已当地泛滥的袋鼠 ……人类在什么情况下能决定它们的生死?
这些选项哪怕摆到成年人面前,都不是容易抉择的问题。
而《成人教科书》才把这些电车难题视为开胃菜。紧随其后的问题,是国际社会都未达成共识的堕胎权讨论。
" 开放性 " 一方面体现在话题的广度和丰富性。另一方面,更在于结论的开放。《成人教科书》每一集都做到了只讨论、不总结,没有一个观点被指认为标准答案。节目常常在各执一词时突然结束,每个人都自觉在观点前加上 " 我觉得 " 三个字,而绝非下论断。
在从前的育儿文化中,孩子们常常是被保护在了一隅人造的梦幻之地里,与真实的人间隔开了距离。而成人更在他们未接触世界的参差前,便给予了他们狭隘的视野。《成人教科书》反其道而行之。
它领着孩子们长驱直入到世界真正要紧的矛盾面前,却不限制他们的视野,尽情打量,亲手触碰,再由着他们去生成观念和知识。
对各国家、各民族的人存在刻板印象?
那就直接和他们一起玩耍吧,实践是治疗偏见最好的良方。当然,玩激进的一套,也带来过犹不及的风险。在 " 男女 " 话题中,节目做了一个有点狠的实验——
给一个喜欢公主风的小女孩的房间进行 " 性别断舍离 ",去掉所有带有性别特质的物件。
这一实验显然是在尝试欧美近年流行的去性别式教育的可行性,也事先征得了小女孩同意。但,当小女孩回到空荡荡的房间,还是忍不住大哭起来。他们的发现是,由成人去引导孩子的性别认知是错误的,盲目地剥夺孩子的性别认知同样有问题。
这当然是个有价值的新发现。但在大胆玩实验的过程中,他们有意弱化对儿童心理的保护,有时也会这样玩脱。
但总体而言,《成人教科书》瑕不掩瑜,依旧是整个华语影视圈里清流一般的真人秀,也能带来惊喜。这档节目此前在翡翠台黄金时段尾巴上播出,但每期仅有十分钟,看不看得见全凭运气。而其最终效果也的确一般,并未产生和节目炸裂程度相匹配的讨论度。
但我想夸翡翠台的,也正是这点——
它不因可预见的低收益而粗制滥造,也没把这个见缝插针式的节目做成大路货。
恰如香港本土文化一样,它始终主打在有限的空间里做无限的创意。
这是一种素养,一种风范。
当我们对国产影视的最高赞誉只剩下 " 好敢拍 ",曾经辉煌的 TVB 告诉我们," 敢 " 不意味着题材的凶险,而意味着心境的开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