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北京大学一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过的实验室里,一个青年学生正被关在里面,无论如何砸门呼喊都没有人对他伸出援助之手。紧要关头,他从窗户纵身一跃,重重摔在地上。

年华大好的青年自此落下半身瘫痪,科技报国的梦想也随即破灭。这个人,就是时年十八岁的邓朴方。


【资料图】

或许他的名字稍显陌生,但提起他的父亲邓小平,无人不知。作为邓小平的长子,从健康到残疾,从科研学者到残疾人事业推动者,他的一生坎坷且坦荡。

广告定期寿险怎么买才划算?这里免费测算!×

人如其名,质朴成长

二十世纪初期,中华大地上弥漫着无处不在的硝烟战火。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和普通士兵一视同仁,没有吃穿用度上的讲究,物质条件极为艰苦。

同样,他们的子女也没有传统印象里“官二代”的福利,一如普通人的子女,在贫瘠年代里奋力成长。

邓朴方就出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后代将其父亲载入史册,歌功颂德时,他站在人后,犹如一个普通人,抛开身份的光环,摒弃自己的苦难,做着福泽苍生的伟大事业。

1944年,中日战争已到尾声。日军虽已是强弩之末,但对待我军抗日队伍的攻势却越发猛烈。黎明前的天空最为黑暗,我军奋起迎战,战事愈加激烈。

当时跟随队伍辗转邓小平卓琳夫妇,落脚山西太行山。此时的卓琳已怀胎数月。同年4月,卓琳在有“小延安”之称的革命圣地左权县麻田村诞下邓小平的长子。

广告可御可甜 有颜有料 惩罚整蛊任你选 >>进入直播间与主播亲密互动×

因为长久的奔波和繁重的工作,卓琳身体大为亏空,生下孩子却没有奶水,无力喂养,只得将孩子托付给麻田村清漳河对岸一户农家代为照顾。

纵使千般不舍,对于革命年代来说,寄养孩子已是常态。

直到第二年抗战胜利,队伍驻扎到对岸,邓小平一家才得以团聚。曾经嗷嗷待哺的孩子,此时已经开始蹒跚学步。卓琳看着孩子被农户养得白白胖胖,喜不自胜。邓小平对这个出生就分别的孩子也格外疼爱,一有空就抱着孩子不撒手。

大家都随着农户的叫法,称其为“胖胖”,这个名字一叫就是两年。

直到有一天,卓琳看着在院里摇摇摆摆走路的儿子,突然意识到还没给孩子起名字,这才准备和邓小平商量。邓小平看着儿子,略一思索道:“胖胖出生在太行山,就叫邓太行吧。”

广告升降机 升降平台 升降货梯 升降设备厂家×

此言正好被同一院中的刘伯承听见。刘伯承与邓小平私交颇好,听他这么一说,笑道:“我家老大就叫太行,你这是迟了一步啊。”

闻言,邓小平开起玩笑来:“你家孩子占了我儿子的名字,你得赔一个才行哦。”

刘伯承爽朗大笑,对邓小平的提议却之不恭。随手拿起纸笔,写下“朴实方正”四个字,正色道:“朴实方正,为人之本。孩子就叫邓朴方吧。”

自此,邓朴方有了自己的大名,而他的一生,正如刘伯承所言,身体力行地实践着父辈投注的期望。

时代的巨大滚轮缓缓向前,谱写着惊天动地的新历史。年幼的邓朴方不清楚父亲正在做的伟大事业,在随着父母东奔西走的时间里渐渐长大。

奔波辗转几载,1952年7月,邓朴方才正式和父母定居北京,这一年他8岁。和众多革命后代一般,他和姐姐邓林,就读于北京八一小学。

广告美女秀场 真人直播 >>进入直播间与主播亲密互动×

这所由聂荣臻元帅创办,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军区荣臻学校的小学,就读学生大多是军区子弟,不折不扣的红二代聚集地。成为邓朴方求学之路的开始。

少年人的闲暇,往往充斥着没来由来的攀比。大家都是红二代的时候,往往攀比父辈的功勋职位的风气更为严重。但是每每面对这些局面,邓朴方总会默默避开,实在避不开,也仅仅以“父亲是为人民服务的”作为搪塞。

一开始是不知道,随着年岁的增长,知道父亲身份的同时,也理解父亲的责任,不会以此作为优越感,满世界炫耀。

邓朴方承载着父亲的期望,想要做一个为国为民有用的人。而不是站在父辈肩膀上碌碌无为的“红二代”。

以此为梦想,邓朴方的学生生涯对待学习勤奋刻苦,笔耕不缀。从小到大,他的功课向来名列前茅,从未落于人后。

广告90后土豪怒砸2亿开发高爆传奇,GM免费开放,想要什么自己刷×

1962年,18岁的邓朴方以门门科目近一百分的好成绩考入北大。时值中国正大力发展核力量的时期,抱着科技兴国的梦想,邓朴方填报了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

此时他想象中的未来,前途光明坦荡。他会像父亲一般,在不同的战场上,为同样报效国家的事业奋勇前进。

突遭磨难,逆境求生

大学期间,邓朴方一头扎进物理的海洋,尽情遨游。自小擅长数学的他,天赋尽显,似乎成为科学家的一天,指日可待。

可是,风波来得猝不及防。1968年,邓小平卓琳夫妇被迫漂泊远地,正在大学的邓朴方也没有幸免于难。

他被关进一间北京大学位于四楼、有放射性污染的物理实验室,进行反思。

作为北大物理系的高材生,邓朴方自然知道长时间暴露在这样的环境里会对身体有何危害。他疯狂地开始砸门,大声呼救,却没有等来一个人的回应。

危机迫在眉睫,他意外发现实验室紧闭的窗户里有一扇门可以打开。可是待他急迫地推开窗户,又陷入失望。

身处四楼,怎么出逃?眼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情况不容许他在犹豫。于是他一鼓作气,踩着窗户向外探身。窗边有一条通向一楼的管道,如果运气好,或许能顺利逃出去。

天不遂人愿。就在邓朴方探身出窗户的一瞬间,刚一抓住管道,管道就向外脱落,电光火石间,他重重跌下四楼。

当他从昏迷中醒来,已经被人送进北三院。检查结果让人绝望:第一腰椎压缩性骨折、第十一、十二胸椎骨折,导致邓朴方胸部以下失去知觉。

广告少年意外掉落悬崖,谁知悬崖下三大帝尊,将毕生功力传授予他!×

生死边缘的邓朴方已经不再对活着抱期待,多年后的他想起这段经历,依旧记忆犹新:“苏醒过来以后我心如死灰,生和死已经无所谓了,哀莫大过于心死,正是一种心死都不会感到痛苦的状态。”

当时的情况对于人生一路坦荡的邓朴方而言,无疑是绝境。大环境恶劣,落下残疾。所有对未来的幻想消失殆尽,只想一了百了。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邓朴方的困境被前来看望的工人王凤梧看在眼里。他与邓朴方曾经不过几面之交,作为一个充满正义的普通人,不忍一个普通学生落得如此下场,他找来板车,拖着邓朴方离开,一边求医一边写信求助。

落难时分见人心,如果没有王凤梧帮助,自己别说得到救助,恐怕连活下去都是问题。王凤梧不仅帮助他四处奔走,更是对他加以鼓励,才让他在苦难中得到一丝得以生存的温暖。

在王凤梧的奔走下,邓朴方的事传到周总理耳中。周总理亲自过问,才让邓朴他方住进积水潭医院。后又在301医院得到救治,可惜此时邓朴方已经错过最好的救治时间,无法挽回。

随后,邓朴方被院方送到北京郊区的清河救济院,疗养院环境恶劣,全是老弱病残,高位截瘫的邓朴方不仅得不到照顾,还要做手工换取食物。

广告12种超然角色 等你来玩×

这段日子对于邓朴方而言,可谓是不堪回首。庆幸的是王凤梧常常来看望他,聊作安慰。

即便如此,生活一片黑暗的邓朴方也没有怨恨命运,甚至在科技报国的梦想破灭后,依旧想要报国。

他对王凤梧感慨道:“可惜我现在不能像鱼儿一样自由游,要是有一天我能像它一样,我会为人民多办点事,让我们的国家发展得更快些。”

峰回路转,回天乏术

邓朴方度过了人生至暗的半年。直到姑姑邓先群和姑父栗前明从天津回到北京,几经周折才在清河救济院见到邓朴方。原本意气风发的青年毫无知觉地挤在恶臭难耐的救济院里,谁人不心酸。

邓先群按捺下难过和心疼,提笔给下一封信,寄给远在江西的邓小平夫妇。字字句句,皆是眼泪。

卓琳拿着信,痛哭一夜。默默不语的邓小平,也是一夜未眠,天微亮,在满地烟头中他落笔写信给组织。

信中写道:“我们做父母的,在情感上不能丢去不理,所以我和卓琳再三考虑,觉得还是把邓朴方接到我们住地,同我们一块生活较好……”

最终在周总理的关照下,邓朴方才踏上前往江西的路途。

广告第一次和30岁女邻居独处,深入了解后才发现她如此深不可测×

1971年,邓朴方终于见到父母。好在风波平息后,邓小平一家总算回到北京。

邓小平记挂着邓朴方的病情,一回到北京,周总理便组织专家会诊,试图改善他的瘫痪程度。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紧张地会诊了几天,最终得出的结论令人惋惜,却也在意料之中。

由于当时坠落时受伤严重,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导致病情恶化。原本只会下肢瘫痪逐渐转变成胸部以下瘫痪,事过多年,早已无法挽回。

邓朴方刚刚燃起的希望,再一次被泼灭。不良于行对于一个曾经立志报国的青年来说,精神上的打击甚于身体的疼痛。

庆幸的是上天对于这个不幸的青年并未放弃。

1980年,中美建交不久,一位叫马克斯博士的美国医生骨科早已颇深,这一年,恰逢他带领医学团队访问中国。

常年为邓朴方诊治的301医院理科将邓朴方的情况与对方沟通,希望得到马克斯博士的治疗建议。

医疗团队经过检查和判断,认为邓朴方的情况不算太坏,如果接受脊椎手术,后期可以坐起来。

邓家人一听,喜出望外。可随后高达50万美金的医疗费,让两袖清风的邓家上下犯了难。哪里去筹这笔钱?

了解到邓家的拮据,马克斯博士为邓朴方申请加拿大政府的医疗援助。邓家只需要承担交通费和护理费,远在加拿大的阿姆斯特朗医生将会处理好一切。

这一喜讯无疑振奋了邓家的每一个人,大家齐心,总算凑齐这笔钱,为邓朴方的康复,燃起新的希望。

治疗过程无疑是新一轮的苦难,但邓朴方心中坚定的信念,让他没有叫一声痛。在马克斯博士和阿姆斯特朗教授的共同帮助下,手术取得圆满成功。瘫痪多年的他,终于恢复部分知觉,能够坐了起来。

虽然不能站立,这已经是邓朴方意料之外的惊喜。因为经济困难,不足以支撑后续的精细康复,短暂的恢复期一过,邓朴方还是踏上回国的路程。

大雨过后,撑起希望

卢梭曾经说过,磨难对于弱者来说是走向死亡的坟墓,对于强者,则是生发壮志的泥土。

从提魄健壮到半身截瘫,邓朴方没有甘心将自己困溺于身体的磨难。他报国的理想,没有因为身体的残缺而消减一二。

物理学或许止步于此,但生命的意义不会就此终结。

从加拿大回来后,比其曾将已经可以坐起来的邓朴方开始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父亲的丰功伟绩犹在眼前,作为邓家长子,他也不甘落于人后。

曾经自己是健全人,不容易去思考残疾人的生存环境。如今自己身处这个环境,才明白这个群体的不易,更理解他们的无奈和需求。

身为残疾人的邓朴方,至此萌生为残疾人谋福祉的想法。虽然坐在轮椅上,但他还有双手和大脑,这足以支撑他做自己的事业。

在他的努力奔走下,1984年3月15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其中的种种艰难,他从未宣之于口,但身为一个残疾人,他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他没有退却,他知道,这项事业不是一天两天的冲动,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他要面对的不止是眼前的事务,更是要将帮扶残疾人推向全国,使中国所有残疾人都能被尊重、被了解,得到身体和精神上的帮助。

基金会成立仅3年,就有50余万名白内障患者、16万小儿麻痹症患者得到救助。全国范围内的智力残疾人工疗站、社区康复站、聋哑儿童康复中心也陆续建成。

因为他的不断努力宣传、推广,中国的残疾人们才有了属于自己的专门机构。2003年,邓朴方获得“联合国人权奖”,他是第一位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人。

2005年,邓朴方获得残奥委员会授予的“国际残奥委勋章”。在颁奖典礼上,他对自己一直以来致力的事业的原因做了总结,他说:“我希望我能成为一个爱人的人,人道的人,愿意帮助他人的人,愿意体谅他人的人,自强的人。”

这个时候,他仍是坐在轮椅上。但他的身影看起来挺拔高大,强健有力,因为坐在这里的他不仅是他自己,更是千千万万没有对命运低头的残疾人的缩影。

人生的风雨迎头直击,砸碎梦想,迫害身体,践踏心灵,但他们依旧有坚定不屈的灵魂,直面命运的不堪。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