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电影市场很快要迎来五年来最激烈的暑期档了。
大量国产电影瞄准了疫情后的第一个暑期档,而国产电影保护政策的松动也令大量好莱坞大片在这个暑期可以同步上映。厮杀必将激烈。
(相关资料图)
借这个契机,聊聊目前流量生的电影征程,他们在内娱电影市场,到底是一支怎样的力量?
1
之于票房
选流量生拍电影,最直白的目的当然是票房。
早年间吴亦凡的三无电影《夏有乔木雅望天堂》初步向市场印证了流量的粉丝购买力,能在电影市场发挥多大的作用。
但在流量野蛮生长阶段,内娱电影市场用流量也不得章法:当金手指、混搭、乱炖、题材错配,令 " 流量 " 这件事在电影市场的效用飘忽不定。但这几年,随着流量运营的专业化,和电影资本对流量使用的经验积累,流量生的电影道路逐渐清晰,在票房上的作用尤为明显。
梳理了一些标志性事件:
其一,《送你一朵小红花》的超高预售
" 编制门 " 之前,在电影市场表现得最为出色的流量小生,是 00 后的易烊千玺。
《少年的你》虽然票房口碑双丰收,但作为易烊千玺的电影处女作,它的作用在于印证 " 他是流量里会演戏的 ",而不是证明票房能力。真正在票房上令业内震惊的,是《送你一朵小红花》。2020 年 12 月 31 日,元旦假期的前夜,傍晚 18:00 才开画,预售票房近 1.5 亿,当日票房 2.3 亿。后续这部电影的最终票房受口碑滑落影响,未能与这样的预售成绩相称,停留在 14.3 亿这个数字,但这恰恰印证了预售数据的畸高。以前详细聊过,在韩延 + 癌症的题材受众以外,额外的预售数据,包含了大量粉丝组织有素的购买,和不少认同他流量之外演员身份的观众期待。
其二,是《断桥》的小赚
作为一部完成度并不高的纯文艺片,王俊凯粉丝在《断桥》的票房方面异常努力,制片人方励说 1.6 亿回本,最终 2.32 亿的票房看似小赚,但反推制片成本,利润率可观。
此前李玉的生涯最高票房是范冰冰 + 韩庚的《万物生长》,知名 IP+ 早期流量,疫情前的 1.48 亿。对比之下,将《断桥》的额外票房归功于王俊凯粉丝的贡献,应该不算偏颇。其三,是《人生大事》的票房黑马《人生大事》于 2022 年暑期档拿下 17 亿超高票房,当然有档期空虚的利好,有丧葬题材的新鲜,有催泪弹在下沉市场的效用,但朱一龙及其粉丝的功劳亦不可小视。
角色的设计考虑了演员的条件,方言表演帮演员突破了舒适圈,新人导演 + 冷门题材 + 下沉套路 + 演技过关的流量演员,这套组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票房口碑双丰收,令市场瞩目。从这个夏天起,朱一龙成为了最被市场追捧的流量演员。其四,是《无名》的春节档回本
虽然宣传期言必称 " 超级商业片 ",但《无名》显然无法挣脱程耳的文艺片属性,论成片水准、论演员阵容,《无名》都很难与程耳前作《罗曼蒂克消亡史》相比,但它却卖出了《罗曼蒂克消亡史》7 倍有余的票房。
春节档期是机遇也是挑战,大盘上限高,但竞争格外激烈,宣发费用翻倍投入,也未必能斩获理想票房。《无名》虽然背靠博纳有一定发行优势,但电影调性偏文艺,题材与春节档氛围格格不入,能在《满江红》和《流浪地球 2》两大巨无霸的夹击下拿到 9 亿 + 票房,谁都无法否认王一博粉丝的强大购买力与组织力。从几大标志性事件里,我们能得到如下几个结论:1、一般而言,流量的第一部主力电影作品,粉丝购买力释放得最为充分。抛开其他票房影响因素,粉丝组织与购买上,易烊千玺的《小红花》>《奇迹笨小孩》,王一博的《无名》>《长空之王》,王俊凯的《断桥》>《万里归途》,朱一龙的《峰爆》>《人生大事》,这不是在说最终票房绝对值,而是指粉丝的用力程度和能力贡献度。
理由也很简单:想给自家明星开个好头 + 购买力透支后短时期内很难恢复如初。所以资本瞄准了顶流成为顶流后的电影头汤也非常合理,结果如何,咱们一起拭目以待。2、组织有素的粉丝会在电影上映过程中有的放矢地砸预售排片和黄金场排片,但上座率才是后续排片的关键。这个过程里,那些顺应大众直觉的量身定造,能令流量的电影更快更容易触达大众,反之则会引发消费疑虑。小成本文艺片自然可以靠粉丝的爆肝支持收回成本,但有野心的商业片一定要在角色与流量的适配度上多加考量。
3、片方对流量明星的重视程度与力撑态度,对于 " 深知自身作用 " 的粉丝群体来说非常重要。正面例子是程耳对王一博自始至终的力撑与盛赞,这让王一博粉丝心甘情愿竭尽所能。反面例子是《奇迹笨小孩》片尾的字幕风波,令易烊千玺粉丝在春节档前几日差一点更偏向他二番的《水门桥》。
2之于热度与口碑
流量参演影视剧,最直观的影响还不是真金白银的利润回报,而是话题热度。
流量之所以称之为流量,自然是因为 ta 们的数据流量价值。在互联网数据时代,这就基本等同于热度。
流量演员的热度优势,主要分三部分。
一是来自粉丝的努力:有组织地做数据、刷话题是主干,粉丝与路人粉在各平台的自发宣推是辅助,合起来形成了流量演员的流量基础。
二是靠流量反身拿下的国民度:流量经济下,流量演员挟流量拿到影视剧综的一流资源,再通过影视片段、综艺片段、社交媒体发言与热搜、广告轰炸等捷径,不靠作品积累就在短短一两年内催熟国民度,获得广泛流量。三是靠平台的权重积累。如今的互联网社交平台流量,很难不向粉丝——也就是最活跃的互联网发言者们低头,于是流量明星在互联网平台的算法下权重日积月累,重要性与日俱增。"XX 放个屁 " 都能上热搜,背后逻辑其实就是权重的重要性。
上述流量优势,体现在流量演员参与的具体电影项目里,就是更容易全网上热搜,更容易出爆款视频,更容易让项目从开机到上映全程被关注,更容易被泛娱乐受众翻来覆去多角度全方位自发讨论。
这样的热度,哪个片方不想要?至于这种热度到底有多少能真正转化为票房,没人能保证,但若连这种热度都无,票房更堪忧。
流量演员的另一大热度,来源于 ta 们的争议性。
配不配,好不好,卖不卖,这类审视,也一定从选角开始,就始终伴随着电影项目的每一步宣传节点,在粉圈、泛娱乐受众甚至大众层面引起多重探讨。
争议性在口碑上,会体现得更为显著。
流量演员为电影带来了非比寻常的热度,电影本身也自然会在这种非比寻常的热度下,遭遇非比寻常的质量审视。
粉丝会尽其所能地吹嘘,黑粉会尽其所能地贬低吐槽,这是显而易见的,也相对容易排除。比较难厘清的,是受这些吹嘘和贬低影响的受众期待。五六十分的电影被粉丝吹到九十分甚至满分,观众抱着极高的期待走入影院,出来怒而给出三四十分,这在过去几年,并不罕见。
而最糟糕的,是连媒体和影评人都可能在口碑上受到流量出演的影响,无法给出客观评价。一方面是粉丝因素:要么惧怕粉丝围攻,要么被粉丝控评反黑搞出逆反心,但无论是恐惧还是逆反,都会令判断偏离正常值。
另一方面是个人因素:媒体也好影评人也好,也难免会受到各种轰炸信息的影响,对流量参演的电影带有一定的个人倾向性判断,差别只在于 " 是否自觉 " 和 " 影响判断的程度 "。
所以,哪怕是黑粉相抵,流量参演的电影在口碑上,也会比非流量参演的电影更难反映电影的实际水准,至于是高还是低,看本人表现,看粉丝操作,看片方与宣传控盘,也看彼时彼刻的大众情绪。
现在这一批流量生的电影之路,其实是很好走的。
比流量花,流量生便宜占尽。一方面是电影市场重男轻女程度更高,主流项目里像样的女性角色就不多,到流量手里就更少。另一方面,生粉更能打,也是不争的事实。
比流量前辈,如今活跃的流量生,也算赶上了好时候。行业对于如何双赢地使用流量更有心得,题材和角色设计也更利于流量演员发挥,摆脱了此前纯粹的割韭菜、骗投资等短视运营,流量团队也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
在产业角度,几年来电影市场的低迷令流量生前所未有地受到重视,有宣教意图的主流资源更愿意借流量取得扩散效应,拿下年轻人的市场,商业片和文艺片,更不会嫌话题和票房烫手。
但真正长远的路线,还是努力精进自身。
在一切都花团锦簇的此刻,居安思危,趁流量尚好,趁粉丝的爱还在,沉下心来精进演技,在能靠流量拿下好资源的短暂窗口期,完成自我迭代,真正走入更大众的演员之路上。
已经有人走在了前面,但谁会最先趟平这条路,仍有悬念。
你如何看待流量生的电影之路?
关键词: